<b id="sc4gj"><address id="sc4gj"><thead id="sc4gj"></thead></address></b>
    <video id="sc4gj"></video>

    1. <video id="sc4gj"><menu id="sc4gj"></menu></video>

        中國儲能網歡迎您!     主管/主辦: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
        讓你掌握儲能產業最新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首屏 > 碳達峰碳中和  返回

        新型能源體系的內涵、發展重點與對策建議

        作者:中國儲能網新聞中心 來源:zhou5605 宏春觀察 發布時間:2023-03-04 瀏覽:

        中國儲能網訊: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2023年經濟工作做安排部署時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那么,什么是新型能源體系,新型能源體系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建立新型能源體系呢?本隨筆將就此與讀者聊天,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一、新型能源體系的內涵與語境

        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關于能源轉型與低碳化,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能源轉型做出安排。如2020年、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要求“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新型能源體系,從語境上看,與新時代、新發展觀、新發展格局等概念相匹配。

        新型能源體系,是以碳排放強度或總量作為“標尺”的。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具有全球影響的書中首次提出新型能源體系的概念。里夫金認為,當今世界正從前二次工業革命中形成的以化石能源為支柱的能源體系向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可持續能源體系的轉型,并把這種新型能源體系變革稱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中國工程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研究”課題組(2017)提出,力爭用20至30年的時間構建起“需求合理化、開發綠色化、供應多元化、調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的新型能源體系。

        總之,這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確保圓滿完成“雙碳”目標任務而提出的關于能源發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任務。

        新型能源體系,本人已寫了一些文章,認為要體現在安全保障之新、結構成分之新、創新驅動之新、治理體系之新,以及理念、標準和價格、投資、金融等相關領域支撐體系之新等方面,關鍵是能源組成低碳化、能源供應安全化、終端消費電氣化、供需平衡智能化,核心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原則與主要路徑

        新型能源體系,最主要特征是安全高效、綠色低碳,并表現為由傳統能源安全向非傳統能源安全的變遷,由傳統能源體系向非化石能源體系的轉型,由能源生產側變革為主向生產與消費變革同步轉型,而所有這些轉型必須以能源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為前提,既要體現在安全觀念上,也要體現在結構組成、技術支撐、能源產業與用能產業等領域的變革上。

        結構優化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的重要內容。能源結構優化方向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力推行終端用能電氣化。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這是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對于以煤炭為主要一次能源的我國而言也十分重要?!?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丁笆奈濉爆F代能源體系規劃》則提出,要推動煤炭和非化石能源優化組合。

        雖然我國要控制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費,但從資源稟賦和能源安全出發,只能循序漸進,因為“欲速則不達”。結構優化涵蓋天然氣特別是非常規天然氣占比提高,因而要立足頁巖油氣革命、加快新能源革命,重點關注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等項指標。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認為,中國在未來五年內能源低碳化的四項優先事務,轉向更清潔的能源電力、提高工業能效、交通部門電氣化、利用碳捕獲方法加速大氣中二氧化碳去除等。

        能源轉型委員會(ETC)指出,清潔電氣化應是全球能源脫碳的首選途徑;到本世紀中葉發展形成凈零排放的經濟體系,能源體系必須進行深度調整,實現從二氧化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重大轉變。ETC在“通過加速能源轉型構建能源安全”的報告中,聚焦于到2030年改善能源安全、加強供應穩定和限制未來化石燃料價格沖擊影響的中期行動,提出的應對措施包括加速對可再生能源和電氣化的投資,以及提高能源效率。

        我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總體原則思考是:

        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鑒于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實現的長期性、艱巨性,將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工業升級、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的路線圖具體化,以多源協同、優勢互補、適應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為導向,制定切實可行的工筆畫、施工圖,推進能源、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科技、政策、市場等要素的銜接。實施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強化產業鏈創新鏈上下游耦合,形成能源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發展的格局。

        三、我國能源轉型將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以往路徑

        我國能源轉型將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一般規律,在新型能源體系構建中,除尋求“用炭不排碳”的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利用之外,在蓄能、智慧化方面也要“補短板”,促進能源供應端多元化低碳化、用能端高效化柔性化、樞紐端數字化智能化。并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是煤炭消費占比將持續下降,盡管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仍未達峰;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占比增加明顯快于其他國家。由人為不可控的性質所決定,安全性不能完全寄托在技術解決方案上。

        二是未來結構主要取決于技術進步,尤其是能源利用的經濟性;如果人造太陽技術取得突破,核電比例上升也未可知。短期看,要加快發展集風、光、水、火于一體的現代能源基地,以電網為樞紐進行能源系統調控,促進電、熱、冷、氣等能源深度耦合,用戶側電能替代、儲能設備、用能負荷及多系統協調,以提高能源系統安全性、靈活性和綜合效率。

        三是對新能源電力體系具備調控能力。依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十四五”我國將通過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進新型儲能、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到2025年,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規模超過2億千瓦;合理配置儲能規模,加速新型儲能技術規?;\用,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裝機容量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

        總之,我國能源結構組成將不同于發達國家或世界平均的能源組成,也不會重復世界平均或發達國家曾經歷的由煤炭到油氣再到可再生能源的升級順序,而從煤炭消費為主直接向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主轉變。

        四、對構建我國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議

        以綠色低碳視角重新審視傳統能源開發利用方式、審視傳統能源生產利用過程重塑的可能性及關鍵環節。

        要堅持兩手發力,形成新型能源體系構建和運行的長效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完善支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拓展市場化投融資途徑,將清潔低碳能源項目納入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試點范圍,形成清潔低碳能源行業供應鏈金融。完善貸款審批流程和評級方法,創新開發適應清潔低碳能源特點的綠色金融產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和債等綠色債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具有碳減排效益好的項目支持。

        形成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發展的新局面。2021年7月,我國啟動了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本質是向市場主體發出碳排放需要付費的信號。要做好綜合協調和權衡,使工作有抓手,規劃項目能落地,結果可顯現、可考核,從而為國家繁榮、民生改善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要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實現“雙碳”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要推進“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探索建立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完善外商投資相關支持政策,落實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吸引和引導外資投入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領域。

        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要跳出行業看行業,從國家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框架出發,要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國際潮流,以世界標準、國際眼光進行全面規劃,符合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導向,關注并用好國家戰略和政策。

        要依靠創新驅動,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改變經濟增長模式,以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分享到:

        關鍵字:新型能源系統

        中國儲能網版權說明:

        1、凡注明來源為“中國儲能網:xxx(署名)”,除與中國儲能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儲能網)”的作品,均轉載與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國儲能網贊同其觀點、立場或證實其描述。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版權問題與本網無關。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以及引用的圖片(或配圖)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涉及版權問題,可聯系我們直接刪除處理。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13661266197、 郵箱:ly83518@126.com

        99久e精品热线免费

        <b id="sc4gj"><address id="sc4gj"><thead id="sc4gj"></thead></address></b>
        <video id="sc4gj"></video>

        1. <video id="sc4gj"><menu id="sc4gj"></menu></video>